本屆特區政府上任3年以來,建立了「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文化、健全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將公屋輪候時間封頂並加強打擊濫用、推出了多項影響深遠的醫療改革,表現值得肯定。然而,外部的政治經濟打壓、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動盪,加上香港內部的經濟轉型、財赤問題、消費模式轉變等,令到不少市民和企業未能切實感受到成果。
國家主席習近平3年前發表的「七一講話」,強調特區政府須著力提高治理水平,包括要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面對市場近年的急速變化,部分特區官員未有把握好政府與私人市場的互惠共進關係,一些政策措施和發展計劃明顯與市場情況脫節,對企業、投資者及從業員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缺乏應有的關注和適切的處理。
要更有效善用市場,必須先加強政府官員對市場情況的了解及溝通,認識和發揮好香港經濟與不同產業的優勢,並且設身處地共同解決問題和困難,扮演好「促進者」、「促成者」的角色。
香港的傳統支柱優勢產業,包括金融、貿易、航運等,固然需要鞏固加強,並須加快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但如要更加快速、有效地為香港經濟帶來效益,則應該首先善用好、發揮好香港現有的獨特優勢,並結合內地、大灣區的龐大市場和產業鏈優勢,內外聯通,開拓市場。
就筆者熟悉的發展及建設業界,當大家都在談論內地的建造技術和速度近年如何突飛猛進,其實香港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技術研發與實踐經驗,也是相當傑出和領先,可以結合內地的強大產業鏈,將通過研發而優化的MiC設計和技術,推廣至更多私營發展項目應用,以至併船出海開拓國際市場。
香港的另一現有獨特優勢,是擁有5間世界排名百強的大學,以密度計可能是全球最高的城市。今屆政府正式確立了將香港定位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發展方向,推出「留學香港」品牌,希望為香港吸引更多年輕人才,以至通過留學生在港生活協助「說好香港故事」。
筆者認為,可進一步將「留學香港」提升為「留學經濟」,加強政府在海內外宣傳和核實學歷、資歷等方面的角色,吸引更多非本地人才來港學習、進修及從事教學工作,同時研究為非本地大專畢業生提供合適住所,以協助留住這些年輕人才。
除了大專院校,香港也有不少在國內外都相當有名的中學,政府應參考一些西方國家做法,將教育產業擴展至中學層面,前提是不能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以及協助解決年幼留學生的住宿及照顧問題。
此外,香港在中西醫學及藥物研發、認證、生物科技融資及相關知識產權保障方面,亦有不少優勢,但缺乏夠多、夠大的臨床實驗場景和醫藥產業鏈。這方面也可通過與內地的醫療機構及醫藥企業合作,併船出海,做大做強,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