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東方日報 創科難靠資助 加快成果商品化 立法會議員 謝偉銓

國際人工智能競爭日益激烈,地緣政治日益複雜多變,人工智能作爲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革命的趨勢,亦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家正著力推動發展人工智能,而香港作爲「超級聯繫人」,亦正處於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節點。

在上述背景下,特區政府於本年度預算案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發院」。創科局與數字辦日前向立法會匯報計劃詳情,將研發院定位為「領頭羊」,以公眾使命為本,針對香港所需,對接國家的「人工智能+」策略,引領並助力香港人工智能創新研發和產業應用,專責促進人工智能上、中、下游研發及成果轉化,開拓更多的實用應用場景。

研發院的五大職能,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成果轉化,從國際交流到人才培訓,幾乎涵蓋人工智能生態鏈所有環節。局方又强調,研發院的定位獨特,是任何學院、學系營辦的研發中心所無法替代的。但現時香港已有數碼港、科技園、創科園及應科院等4個政府支持的機構分別研究人工智能,筆者認爲有需要對現有機構作出更明確分工,避免職能或資源重疊。

政府已預留了10億元用作籌備成立研發院及其首5年的營運開支,在財赤之下並非小數目,多位議員都要求局長再詳細交代有關財務計劃和營運方案,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但與此同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會上講到,對比內地動輒20、30億元的創科投資,10億元的5年營運開支其實捉襟見肘。

研發院以政府全資擁有的有限公司方式成立作,透過公帑注資運營,如5年後政府投入的資金用完,但研發院又未達到收支平衡,未來將如何發展呢?當局承諾通過多元財政來源逐步實現財政可持續性,研發院董事局被賦予制定財務計劃之責,但仍未有具體的規劃時間表及發展路線圖。

政府强調研發院屬公營機構,並非自負盈虧,創造收入固然重要,但更緊要是滿足公共使命。筆者認同有關原則,而香港作爲粵港澳大灣區一員,可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優勢和內地的人力資源、發展經驗和產業優勢等,參考其他成功的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的盈利項目,加快將研發成果商品化,商業化。

除了上述多間公營創科機構和研究中心,香港還擁有3間在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學科位列全球前20名的大學作後盾,提供學術研究與人才上的支持,最欠缺的是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服務社會,造福市民,變身長期盈利項目再反哺科研,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科研產業鏈。筆者認爲這是當前對於香港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政府不能再以「有待詳細研究」的官樣文字打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