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我係「本地優先」嘅支持者。2021年我喺參選政綱,強調要改革政府嘅採購及投標制度,向本地嘅建測規園界公司支付合理顧問費用,實踐「本地優先」。2022年1月我喺本屆立法會提出嘅首項議員議案,我亦促請政府喺招標制度引入扶持本地企業嘅元素,包括避免「綑綁式招標」同進一步降低「價低者得」嘅評分比重,積極扶助本地中小型與初創企業發展。
對於保障本地僱員優先就業,我亦係支持嘅。但社會各界、包括勞工界亦必須正視,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同少子化持續,香港整體勞動力減少,部分行業出現人手不足同從業員高齡化,亦係不爭嘅事實,並且估計難以在短中期內扭轉。
要應對有關問題,首要係鼓勵港人生育同加強本地培訓,善用創新科技以減少人手需求,但香港作為一個開放、自由同奉行市場經濟嘅國際大都會,積極吸引海內外人才,以及針對性、同適度咁輸入本地出現短缺嘅勞動力,亦係有必要嘅,否則會削弱香港嘅整體發展動力,以及部分行業、產業嘅生產力同競爭力,繼而連本地勞工嘅就業機會都受到影響。
由於私人發展項目及工程量減少,建造業失業率近期不斷上升,但與此同時,繼續有承建商話搵唔夠人開工,特別係某幾類工種。有人質疑企業輸入外勞係為咗貪平,但亦有業界人士反映,如果計埋住宿、培訓開支同中介費用等,請外勞唔一定平過請本地人,但勞動力供應就比較穩定。尤其是外勞平均年齡一般較本地工人低,生產力亦有所提升。
我理解建造業近年已好努力去培訓同吸引新人入行,政府亦推出咗唔少措施,協助年紀大、只有單一技能嘅工人學習更多新技能,並致力引入各種新科技同嶄新嘅建造技術,例如「組裝合成」建造法,希望可減少對人手同工人體力嘅需求,但始終難以完全抵銷整體勞動人口減少,以及唔係好多年青人願意投身建造行業嘅問題。
人手不足及高齡化,喺物業管理行業就更嚴峻。有勞工界人士指出,清潔工、保安員等前線物管工種,係基層勞工嘅救生圈,喺其他行業失業時就會走去做,因而反對物管業輸入外勞。但事實上,即使依家市道唔好,好多物管公司都係請唔到人,好多從業員都係60、甚至70歲以上,不利業界朝向專業化、智能化發展。勞工界或者會反駁,出高啲人工咪請到人囉? 但當物管公司提出加管理費嘅時候又會反對。
主席,所以我係支持現時經優化嘅輸入勞工政策,因應個別確實出現人手短缺嘅行業同工種,以配額方式,嚴格咁審批,並嚴打各類濫用、克扣工資及僱用非法外勞嘅行為,但唔應該一刀切咁叫停。本人謹此陳詞,支持原議案及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