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審計署早前發表報告,批評食環署轄下的近八百間公共廁所,在設置、翻新、日常管理及維修保養等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適逢財政司司長在今年初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在未來五年合共撥款逾六億元,翻新約二百四十間食環署公廁。筆者促請政府透過有關翻新計劃,落實審計報告提出的各項改善建議,在香港推行一場「公廁革命」。
審計報告指出,有多達一百三十八間食環署公廁,在過十年都沒有進行過任何大型翻新,當中廿九間更屬使用率較高的公廁;在新界鄉郊及離島地區,還有一定數量沒有沖水系統的旱廁;亦有不少市區公廁仍未設有「暢通易達」廁所(即俗稱的殘廁)、其男女廁格及衞生設備數目不合指定比例等等。
筆者不肯定這些殘舊及設施不全的公廁,是否已全數納入預算案提出的翻新計劃。如未有,當局實應考慮增撥款資源,將其納入,以全面提升本港的公廁質素,同時為深受經濟下滑與立法會拉布影響的建造業界,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報告又提到,部分公廁的設施損壞率偏高,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保養。當中使用率愈高的公廁,就愈難暫時關閉以便進行維修,對使用者造成的影響亦愈大。加上公廁屬高私隱度的地方,難以加裝監察系統協助執法,只能透過加強公眾教育來減少因惡意或不當使用所造成的破壞。
其實除了執法和教育,當局還可透過更改整個公廁及相關設施的設計和用料,利用資訊科技實時通報設施損懷情況,以及應用易於整套設施更換的組裝合成法,來降低損壞率和加快維修保養,減少對市民及旅客所造成的不便。筆者代表的建測規園業界,有不少專業人士可在有關方面提供意見和服務,希望政府能加以善用。
審計報告亦揭發,食環署過往的公廁翻新及重置工程經常出現延誤,有些個案前前後後拖了八至十年仍未完工,原因之一是有關工程承辦商的人手及資源不足。
不少業界人士均反映,近年許多工務工程及相關的顧問服務合約,尤其是中小型及技術要求不高的項目,因政府奉行價低者得的招標制度,令業界出現割喉式惡性競爭,以低於合理水平的工程及服務收費入標搶生意,在中標後卻因資源所限而無法提供足夠人手,甚或出現將貨就價、偷工減料、不依程序及疏於監管等情況,影響工程質素及施工進度。
政府需要明白,不可能「又要馬兒好,不又要馬兒不吃草」,必須對現行的採購及招標制度進行檢討,在確保公帑得以善用之餘,亦不能因而犠牲工程及服務質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