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將於本月26日發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筆者今年的預算案建議書分為「開源」、「節流」、「提效」和「投資」4個主題,合共提出近40項具體建議。今集先向讀者簡介首部分有關「推動產業多元,能者多付開源」的建議。
特區庫房連續3年錄得較大赤字,原因之一是本地樓市不振,導致賣地、補地價及物業交易印花稅等房地產市場相關收入大減。加上政府經常開支近年增長過快,易放難收,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香港已出現結構性財赤。有人提議開徵銷售稅或「富人稅」等新稅種,希望較大力度地為政府開源滅赤,但這會令本已疲弱的消費及投資市場雪上加霜,隨時因加得減。
筆者認為當局的滅赤工作,應以加強節流為主,適度開源為輔,長遠大力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降低政府財政對土地及房地產相關非經常性收入的依賴。作為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的立法會代表,筆者一直倡議政府改革現時偏向單一和僵化的土地批租制度,切實提升規劃用途彈性,從而推動多元產業發展,透過「做大個餅」及「做多幾個餅」來長遠增加庫房收入。
短中期而言,政府應改革賣地及補地價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及公務員對市場情況和企業營運的了解,着力簡化地契條款及加快審批程序,減少賣地流標的機會和縮短補地價的商討程序。在計算及支付地價方面,應引入由政府與發展商分擔市場風險,以換取在項目完成及市況好轉後共同分享利潤的「分成」制度,避免政府在市差時被質疑奉行「高地價政策」,在市好則被指控「賤賣土地」或「明益地產商」。
此外,政府應檢視一些長期閒置或使用率、效益偏低的政府用地和物業,改作其他更具效益的用途,例如因適齡學童減少而騰空的中小學校舍用地。但當局在研究出售土地或物業、基建資產時,必須審慎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和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合適的是可用作豪宅發展的用地,例如合資格入住人數持續減少的高級公務員宿舍。
不少政府物業都具有一定歷史價值,部分更已被列為法定古蹟,較難向市場出售,但如果位置合適,可考慮改作出租或以外判、承包方式營運。現行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規限過多,過度向非牟利機構傾斜,未能像內地般善用歷史建築和結合市場力量,加強推動文創產業和旅遊等發展。當局應切實放寬各類政府歷史建築物的租用及使用限制,引入更多商業元素和商界參與,真正將其活化,避免保而不育,從而增加政府收入和創造經濟效益,或者最低限度可減輕其維護支出負擔。
開源方面,筆者建議按照「能者多付」原則,適度調整多項現有稅收和政府收費。包括調高嚴重偏離市場水平的路邊咪錶位收費及引入分區不同收費,善用科技加強打擊長期霸佔咪錶位及其他政府泊車位的行為;調高違例泊車及其他交通違例罰款額,善用科技降低執法成本;調高貴價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和牌費;以及加強打擊私煙活動和提高相關罰則,保障市民健康及煙草稅稅收。
與土地房屋相關的收費和稅收方面,筆者支持檢討並收緊公屋「富戶」政策,向更多有能力的租戶收取較高租金。除了增加政府收入,更重要是藉此鼓勵自置物業,促進向上流動。當局同時要繼續嚴打各類濫用公屋行為,減輕政府需要不斷加建新公屋和維護舊公屋的龐大財政負擔。
此外,筆者一直倡議以「貴加平減」方式,適度調高豪宅物業交易的印花稅稅率,同時進一步降低中低價物業的印花稅,以協助中低收入家庭置業和換樓,促進物業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