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後日發表,上周簡介了筆者就「加大節流力度,嚴控經常開支」的部分建議,包括將「資源效率優化計劃」的削減部門經常開支幅度倍增至3%,以促使各部門自行動腦筋節流削支。筆者亦針對經常開支金額最大、過去10多年累積增幅亦最高的社會福利及醫療衞生範疇,提出了多項具體節流建議。今集再談政府的第三大經常開支範疇-教育。
2024/25年度教育預算開支達1,157億元,當中92%屬經常性,佔政府經常開支約18%。教育經常開支過去10年累計增加了48%,每年平均增幅達4.4%,令不少納稅人大感不惑。因為受到生育率低迷影響,香港的適齡學童人數明明逐年減少,為何教育開支仍會不跌反升呢?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個原則筆者是認同的,但亦不代表教育開支是神聖不可侵犯,只能加而不能減。
早於財赤出現之前,筆者已反對部分教育界人士主張,以「大鑊飯式」的縮班減收來應對屬結構性的學生減少情況。在當前環境下,教育局更應以學生福祉及家長選擇為重,以促進教育質素精益求精、汰弱留強的原則,果斷、務實、前瞻性地處理中小學收生不足問題,避免一刀切縮班減收影響學生的群體學習,同時加強協助受「殺校」影響的學生及教職員轉校或轉職。
部分舊區中小學面對收生不足,但政府同時在多個新界新發展區興建新校舍,理由是便利學生就近上學,實情是許多家長都不擔長途跋涉上學問題,部分人甚至會使用假地址為子女報讀心儀的跨區名校。政府應嚴格檢視興建中小學新校舍的需要性,考慮以交通津貼或校巴服務,應對新屋邨及新發展區的學校需求。而新建及空置校舍的分配,應看重申請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受歡迎程度,鼓勵優質學校增收學生、多開分校及共用資源。
政府近年致力發展教育產業,但主要着力大學教育。其實不少本地的傳統、優質中小學,也深受內地和海外家長歡迎。政府應在中小學教育吸引更多海外(例如「一帶一路」國家)學生,並收取高於本地學生的學費及考試費等,以及鼓勵開辦更多可銜接內地課程的學校和專班,為香港同時增加「財源」與「生源」。
為了提升教育質素,政府過去十多年向中小學校和學生,增加了多項津貼、資助及支援計劃,估計是導致教育經常開支膨漲的主因之一。當中每一項措施都可能有其理據和作用,但是否每一項都得以有效執行及不存在濫用、浪費呢?各項津貼和支援加起來會否出現重複資助呢?有學校就反映,現時是學生不多,但不同的資助和計劃則不少,要教師們着力推動,目標成效存疑。
筆者建議,教育局應全面檢視現有的各類津貼、資助計劃和基金,將過時的取消,將性質類似、功能重疊的整合和打通,將過剩的撥款回撥,將涉及浪貴、濫用的加以整頓。除了中小學,幼稚園和專上教育須應如此。
例如在2019年推出,向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每人派發2500元的現金津貼,原定為一次性的紓困措施。其後估計因一些政治考慮,加上當時政府財政充裕,便變成了恆常性的資助。有關學生津貼每年經常開支超過20億元,但是否真正用於學生的學習、成長等相關用途,卻一直無人知曉,因為收取款項的是家長,並且沒有何監察制度或附帶條件。
針對基層學生,當局現時在學費、書簿費、考試費、交通費、膳食費、以至上網費等,均已有提供減免或補貼,亦有額外撥款給學校推展各類課外活動和進行內地考察等。在財政緊絀之下,是否還應繼續無差別、無監管、無針對性地每年派發該20億元公帑呢?
最後,筆者在本刊撰文已差不多有7年,《銓之講場》專欄將向讀者暫別,感謝大家多年來對本欄與筆者的支持,有緣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