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星島地產 客觀比較兩地建造成本 切實加快施工與審批

財政司司長上月底發表2025/26年財政預算案,公布2024/25年度錄得872億元綜合赤字。但若果扣除於本年度回撥庫房的15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餘款,實際赤字超過1000億元,已是連續第3年錄得過千億財赤,引起不少市民及議員關注。部分人因而建議政府減慢、以至叫停部分基建工程和發展計劃,藉此壓縮開支,有助滅赤。

正如司長在預算案演辭指出,基本工程開支是對香港未來作出的投資,例如北部都會區,發展落成後會帶來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筆者認為不應輕言叫停,必須按經濟和社會需要而推行。對於因政府收入受經濟周期影響而出現的收支缺口,除可運用經營帳目盈餘或財政儲備作支持,也可靈活善用市場資源,包括不同形式的公私營合作、發行債券等方法去應對。司長更指出,隨着北都開發有序推展,預計未來5年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有約1200億元,較過去5年平均增加約三分一。

這亦是筆者與建造業界的一貫主張,政府不應因一時的經濟和財政問題,而大幅減慢對未來的投資。尤其當私人工程量因經濟和樓市作出大幅度下調,若公營工程開支也同步縮減,勢必加劇業界現已面對的困難,出現更多拖數、拖糧,以至公司倒閉個案,對就業市場和消費市場亦會造成負面影響。

不過,對於香港的建造成本、政府工程造價高的問題,我們必須切實應對。筆者先後於去年5月和10月在本欄撰文,從建材、機械、人手、時間、設計、標準、政策、法規和審批流程等多個方面,分析香港建造成本偏高的成因和提出一些改善建議,部分已獲政府採納。近月筆者先後到訪了多個內地城市,考察了當地的多項大型基建和發展計劃,與兩地的業界人士及相關官員交流討論,豐富了筆者對有關問題的了解和看法。

先談人手問題,香港的前線建築工人與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工資粗略約為內地的3倍。但更大的影響在於時間,香港因為建築法規較嚴、審批較慢,對環保、噪音和工地安全等要求較高,實際項目工程時間往住又是內地的接近3倍,工人成本因此可能是內地的7至8倍。

以規模可跟香港啟德體育園媲美的「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為例,只須少於兩年便建成,是啟德體育園的約三分之一。除了因為後者的施工進度受到疫情影響,南沙項目地盤遠離民居,毋須考慮施工噪音和對附近交通的影響,可以24小時施工也是重要因素。另外,香港的審批流程繁複,花費時間頗長,當局實有必要切實精簡及加快有關審批流程,令等候批准的時間減少。然而,部分客觀條件限制,例如地盤的大小及位置,對居民和交通的影響等,還是不能跟內地直接比較,妄自菲薄!

有業界人士要求進一步放寬輸入外勞,包括對外勞工資水平的限制。筆者認為大幅度的放寬,可能對本地工人的就業和收入造成較大影響。但對於某些合適的特定項目,例如彼鄰深圳的落馬洲創科園項目、集體運輸系統、擬在北都興建的跨境鐵路等,適度放寬輸入內地工人,通過市場的自由競爭,對降低成本和縮短建設時間都有好處。

除了輸入外勞,筆者認為輸入內地的嶄新建造技術、建築材料和工程機械,對降低成本和加快拖工的成效也有所幫助,這些亦涉及政府的法規、審批和標準問題。香港的建築標準,包括對用料與安全要求,對項目工程的嚴格監控,令大家都更有信心,亦是值得我們自豪。但隨著創新的建材及做法出現,我們應否檢視過往的要求,與時俱進,變革求新,而同時可達致不低於現有的標準和效果呢?

部分議員近年質疑一些基建項目、公共建築和政府辦公大樓連帶的經常性開支偏高,當中不少為恆常的維修保養和管理開支。筆者認為這些亦是香港的優勝之處,許多公私營建築物、鐵路、公路等,即使建成年代久遠,狀況也相當良好。反觀部分內地的建築項目,剛落成時美輪美奐,但忽略了維護方面,可能使用數年便顯得相對殘舊。因此,我們不應只求削支而把香港的優點、優勢也削走。

無可否認,內地在建造方面近年有不少突破值得我們學習,但香港亦有不少固有的優點,不但要好好保持,更應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