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二讀發言

主席,香港嘅點對點個人化公交服務,過往主要只有的士一種選擇。我同唔少市民一樣,對近年嘅的士服務有頗多不滿。我坐的士嘅次數唔算多,冇遇過濫收車資同兜路問題,但拒載、司機嘅服務同駕駛態度欠妥、車身污糟殘舊等,就遇過唔少。

我喺內地坐過好多次網約車,體驗係唔錯嘅,車身比較新淨清潔,司機態度有禮。如果畀多少少錢,仲可以揀車款,有嘢飲之外,亦可選擇聽乜嘢音樂、歌曲等等,相信這些正係唔少香港市民,即使有可能違法,都會選擇喺香港幫襯網約車嘅原因之一。

鑒於的士服務水平多年來都欠理想,社會對使用網約車有大量需求,政府積極採取不同措施,着力提升點對點個人公交服務。包括剛喺今年中推出、規定必須提供網約服務嘅的士車隊,以及通過本條例草案引入、可以由一般私家車提供嘅網約車服務,希望可以喺乘車高峰期提供補充運力,引入競爭,減少個別的士司機坐地起價等問題,推動傳統的士服務提升質素,滿足市民多元化嘅出行選擇。

建議將現時屬於違法、或者存在灰色地帶嘅網約車服務規範化,對車輛、司機同網約平台制訂標準,作出規管,包括規定佢哋必須購買保險、設立投訴機制同做好客戶資料保安等,有關大原則我係支持嘅,亦係全球大部分城市點對點交通服務嘅發展大趨勢。然而,任何政策措施或立法,單係用意良好同方向正確並唔足夠,亦要做到公平、有效,「以結果為目標」,避免出現事與願違嘅情況。

就今次立法訂定嘅規管框架,以及將來嘅附屬法例內容及執行、發牌細節等,我得悉業界提出咗唔少合情合理、有理有據意見及建議。其一係網約車規範化後,剛落地只有幾個月嘅的士車隊嘅定位同未來發展問題,如何避免網約車同的士車隊,以至傳統的士出現惡性競爭,最後令3種服務都做得唔好,有違政府實施有關措施嘅初心同目的。

有坐過車隊的士嘅市民,大部分都對較新淨同寬敞嘅車身,以及受到規範嘅車隊司機嘅服務態度表示滿意,但最大問題係成日搵唔到車,要等好耐先至有車,達唔到推出的士車隊嘅原定目標。有部分人認為,呢個正係政府火速咁決定推出網約車規範化嘅背後原因。

按的士車隊營運者表示,佢哋並非唔夠車,而係唔夠司機。除咗因為整體的士司機人手不足同高齡化,部分單頭嘅司機習慣咗個體戶經營,唔想受車隊及網約平台規管都係原因之一,需要時間去改變。

業界擔心網約車規範化後,未必能夠大幅增加點對點公交服務嘅整體的士司機供應,而係只會將現有嘅車隊的士司機搶走,難以有效提升服務嘅量同埋質。政府有冇具體計劃,去增加整體的士司機嘅供應呢? 定係完全由得市場決定,以至寄望好快就可能引入無人駕駛的士,因而唔需要培訓咁多司機呢? 希望政府多加解說。

其次係車齡問題,政府最初建議網約車車齡不得超過7年,後來改為12年都可以申請。但喺另一邊廂,政府又要求車隊的士車齡不得超過3年,令人難以解有關巨大差距嘅原因。我明白網約車唔同的士等商用車輛,車齡高未必等於質素差,咁係咪可以同時規定網約車嘅最高行車里數呢? 會否考慮限制有人從外地買入一啲廉價嘅二手車,用作申請成為網約車呢?

另外我亦關注司機嘅駕駛年資。草案要求網約車司機,喺提出申請前5年內並無嚴重交通定罪記錄,但持有駕駛執照嘅最低年限就只須1年。攞咗車牌1年,又點會有5年嘅良好駕駛記錄呢? 有關規定會否變相鼓勵更多「新牌仔」購買新車,諗住可以用兼職網約車嘅收入嚟供車,繼而大幅增加咗香港嘅車輛數目,加劇塞車同違泊問題呢?

除咗的士車隊,政府近年引入咗的士司機交通違例扣分制,嚟緊更加會強制所有的士安裝行車紀錄系統,包括可以影到車外同車內情況嘅車Cam,目的係提升道路安全同加強保障消費者。網約車嘅車輛及司機,係咪都應該受到相同限制呢? 如果唔需要,係咪會構成不公平競爭,令到香港嘅道路安全及乘客保障打咗折扣呢?

最後仲有執法嘅問題。網約車唔同的士,市民同執法人員難以從車輛外貌辨認。就算喺車身加上標誌,亦唔知佢幾時係提供緊網約車服務,幾時係車主自己用緊嚟接送家人或朋友,邊啲車其實係做緊非法白牌車。有關問題係咪可以利用科技去解決呢? 例如引入人面辨識系統,以及規定網約車平台將部分數據,實時接駁到運輸署或警方交通部嘅系統等等。內地、澳門同新加坡都有類似做法,希望政府會研究同考慮。

主席,我提出以上種種問題同憂慮,並唔代表我反對引入網約車、或者反對本條例草案。事實上,除咗車齡及司機年資係寫咗入主體法例,其他有關嘅發牌及規管細節,仍有待政府喺未來半年內訂立。

因此,我促請政府把握時間,諮詢及聽取相關持份者嘅意見,包括的士業界、現有及潛在嘅網約車司機同平台經營者,仲有保險業界,以至負責執法嘅交通警員等等,做好相關附屬法例同執行細節,避免閉門造車,急於求成,令到香港嘅點對點公交服務消費者再次失望。本人謹此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