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香港儲備豐裕、收支穩健,政府應當善用公帑,改善旅遊配套,以提高本港接待旅客之能力;更應發揮建測規園界別之專業,完善城區規劃、建設,既能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又可擴大旅遊客源,讓整體經濟得益,是多贏方案,政府應加快處理。
我們常常強調香港是友善之都,在基建規劃時,政府必須考量旅遊的配套;新增景點時,應妥善規劃,如設置足夠泊位,方便大型旅遊車停泊,而人流和交通負荷等問題亦當有相應設施和措施處理。我在上屆立會任期曾提出,地鐵須降低車廂乘客站立的密度的比率,最終港鐵雖然同意將原每平方米站立6人的人數標準,減到4人,但考慮近年港鐵盈利情況,及不少乘客均𢹂帶背包或手提行李,實應研究再行降低密度的可行性,令乘坐地鐵的市民和遊客有更舒適旅程。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有言:「可持續旅遊發展不僅能滿足當前遊客和東道地區的需要,同時還能保護並提升未來的發展機遇。」如何善用旅遊業傳揚香港本地文化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不少年青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和園境師,在新景點的規劃和文物古蹟之保護、修復上都滿有抱負。如能多辦相關的設計比賽,讓勝出者負責該建設工作,不但可以為香港增添特色,創造旅遊發展的機遇,還可培育人才,建立香港的專業品牌。
此外,香港居住密度高,有優勢發展成為「步行城市」,我們應改變過往強調「以車為本」的思維,將香港發展成「以人為本」的步行都市。這樣不但有利於市民的身心健康,更有可能吸引更多旅客,更能善用我們寶貴的土地。建測規園界別就有不少專家對這議題有遠大的眼光,把平平無奇的橫街窄巷化為獨特的景點。
美國規劃師Jeff Speck曾言,一個好行的城市,不單將街頭視為人車流動的空間,更是一個行人與街道得以建立關係的場所。
紐約的街頭廣場計劃(NYC Plaza Program),讓非牟利機構將人跡罕至的街道改成公共廣場,並負責營運管理。市政府資助廣場的營造,該機構與當地居民則負責具體的設計和構思。落成後,場地管理有一定限制,例如不許賣廣告圖利,而出租場地的收入只能用於維修等等。通過這個計劃,冷清的街頭變成充滿朝氣的公共空間,這樣的計劃實在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各區議會又可否考慮與界別的專業人士合作,從而優化地區的建設,境觀呢?令區議會的民主功能和界別的專業知識互雙配合,發揮所長,從而締造屬於我們香港的街道、空間或街頭廣場。
要擴大客源,就要有別樹一幟的景點以及完善的配套,讓市民和旅客樂在其中;城市規劃亦應以人為本、借鑑外地經驗,發揮建測規園專業之所長,將香港建造成為一個更宜居、更宜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