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香港房屋短缺問題嚴重,惟覓地及興建永久性的住宅樓宇需時,政府遂於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3年內提供1.5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旨在暫時紓緩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住屋需要,避免他們要長期捱貴租、住劏房。然而即使是過渡性房屋,其覓地建屋過程也未如想像般順利、快捷和便宜,首批過渡性房屋單位起得又慢、又少、又貴,令人擔心政府難以如期達標。
適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旅遊業陷入停頓,本港不少酒店及賓館都十室九空,部分更面臨結業。政府因此在今年施政報告提議,最快在明年首季推出先導計劃,資助非政府組織租用入住率遍低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為過渡性房屋,希望可增加及加快過渡性房屋供應,同時支援現正水深火熱的酒店及賓館業界,協助他們渡過難關,以期在疫情消失、旅遊業復甦時可迅速東山再起。
事實上,早於政府作出宣布前,已有不少深受黑暴及疫情打擊的市區賓館,被人合法或非法地改為劏房出租。現在改由有經驗、非牟利的志願團體營辦這類「賓館劏房」,再加上政府的適當資助,其租金一定較平,居住環境與管理亦會比私營劏房好,對基層租戶、業界與業主而言都是好事,亦符合筆者一直倡議的「地盡其用」和「一地多用」原則。
不過,有關計劃要順利推行,還須解決多個問題。首先是向酒店或賓館東主支付的租金水平,如太低會令一些位置與質素較佳的酒店及賓館卻步,太高則要提供更多公帑補貼,隨時又會被扣「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帽子。
其次是年期問題,政府原意是最少租用三年,業界則只願承諾借用兩年,以便在疫情退卻後立即重操故業。兩年租用期對租戶與營運團體而言都偏短,加上需時作出一定程度的改裝、地契條款的處理、甄選合資格租戶及安排搬遷等,令實際入住時間更短,影響住客遷入的意欲及增加將來要求他們搬走的困難,對計劃的可行性造成疑問。
此外,酒店及賓館房間與普通住宅單位的最大分別,是前者不設廚房,一般規定不能在房內煮食,轉做過渡性房屋後需否放寬呢?如放寬會否產生嚴重的消防問題呢?不少市區賓館的房間面積極細,只能供1至2人居住,與優先協助家庭住戶的原則出現錯配。
政府及相關志願團體必須小心處理上述問題,務求幫到最多及最有需要的市民,同時減少濫用,避免衍生其他安全及社區問題。希望各方以理性和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令計劃能盡早實現,帶來多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