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市區更見緊絀,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研究活化港鐵紅磡站及周邊用地,筆者是支持的並期望能盡早落實相關起動工作。
隨着各隧道智能繳費的實施,其中红磡海底隧道出口收費亭不再需要,相關用地可作其他用途,加以善用。多年前,理工大學已進行研究,並建議在紅隧收費廣場佔地約達3萬平方米興建上蓋,建議的三層建築物分別作為綠化平台,露天劇場、展覽廳、公交候車及休閒購物區等,同時為改善周邊地區的相互𣈱順連接提供方案,既能善用土地資源,釋放發展潛力,亦有利社會民生,筆者當然支持。
不少港人均知識港鐵紅磡站,過去普遍稱為「紅磡火車站」,是往返內地包括直通火車的香港終點站,但自西九龍高鐵站開通後,導致其直通火車服務定位亦有所改變,因此,就如何妥善做好規劃,重新打造紅磡車站、香港體育館及周邊一帶,透過現有及新建行人天橋網絡,改善周邊各個小區的連結,包括強化尖沙咀東部一帶的旅遊與商業的建設,加強經濟推動力,發揮應有效益,至為重要。
如能成功重塑紅隧收費廣場一帶,對其他同樣改用智能繳費的隧道,其收費廣場等用地,同樣亦要加以善用,當然每幅用地有其不同特色,限制,但紅隧的改造,可提供有效的參考。至於已有40年歷史的香港體育館,是否保留、優化,甚或拆卸重建,可作出討論。
就現時紅磡站的其他建築群,包括車站上蓋物業、港鐵紅磡大樓、多層停車場,是否已物盡其用,透過重建或加建,會否釋出更多空間,有助帶動地區經濟,亦應深入檢討,研究。
至於紅磡海濱的發展,一直未能按原有旅遊發展吸引旅客,應否檢視如何令周邊的都市公園與渡輪碼頭融合,加強與海濱的設施聯繫,增強吸引度。
最後,考慮了自東鐵沙中綫線開通後,紅磡站與會展站,只需5分鐘車程,往返方便,故筆者認為,如將紅磡站一帶規劃作為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的分館、備用館、會議廳或特色展館等,加強九龍地區的會展設施,應不失為另一考量,始終灣仔北可供發展的土地有限,拆缷重建灣仔北三座政府大樓後,如需要再行擴展,可供的土地將極難覓得。
紅磡火車站的活化,甚或重建將提供難得的機會,提升周邊發展、建設的成效,為經濟和社會帶來更大效益,希望港鐵能從速進行研究,提交方案,加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