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保守黨政府早前正式叫停HS2高鐵的北部路段工程,理由是現時興建中的南部路段工程已嚴重超支超過1倍,加上政府面對嚴重財赤,為免步當地多個市議會被迫宣布破產的後塵,唯有將這項本屬歐洲最大型(最貴)的基建工程腰斬。有關決定引起在野工黨及北部民眾猛烈批評,認為會嚴重損害英國北部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包括令失業率上升。
在另一邊廂,上台只有幾個月的澳洲工黨政府,近日亦提議取消由上屆自由黨政府提出的其中82項基建計劃,原因同樣是擔心資金不足,以及質疑部分項目的成本效益,建議不如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做好較高效益的項目,以至直接用於改善基層市民生活。有關建議惹來多個受影響的州份不滿,批評新政府做法短視,導致澳洲的基礎建設持續落後於人,競爭力不進則退。
在香港,隨着庫房近幾年多次錄得財赤,儲備水平下降,部分人開始擔心政府是否有足夠財力,同時推展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多項大量覓地建屋計劃,以及多條鐵路和主幹道等大型基建項目。有人就建議政府效法英澳,減慢、以至擱置部分基建與發展項目,待經濟及財政情況轉好後再考慮重推。
筆者一直強調,新土地的開發、新市鎮的發展及新基建的興建,對推動一個城市和國家持續向前發展,不論在經濟上或民生方面都至為重要,是一種有經濟及社會回報的長遠投資,而非單純的財政開支。九七前的玫瑰園計劃(包括新機場、西隧、三號幹線及西九龍填海區),回歸後的十大基建(包括沙中線、高鐵香港段、西九文化區及啟德發展區),以及內地過去二十餘年以基建(包括資訊科技及高鐵網絡)帶動發展的成功經驗,已作出了充分的說明。反觀歐美多國近年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被我國趕上、超前,筆者認為某程度是與其基建相對落後及發展遲緩有關。
因此,筆者與不少經濟學者及社會人士都認為,特區政府不應因一時的經濟及財赤問題,而大幅減慢或減少投資未來,否則會導致私人投資與市民消費也持續收縮的惡性循環。當其他經濟體因環球經濟不景氣及自身的其他問題而叫停基建,香港則持續有序地推展,到全球經濟重上復甦軌道,香港的發展自然就會快人一步,早着先機。
不過,面對經濟放緩及短期的財政壓力,政府在推展有關基建及發展計劃時,起碼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當然要認真審視各個項目的經濟及社會效益,訂定先後優次。第二是就項目的推展時間,資金安排、人手配置、以至建材物料的供應等,事前做好周全規劃,避免過度集中而出現嚴重的現金流和人手短缺壓力,避免建造業界出現「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情況,防範工程超支、延誤的發生。
第三是要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將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如何能善用私人市場的力量,包括資金、人才和人手,運用多元及可持續的投資和融資方案,來推展不同的基建及發展項目。政府同時要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簡化與發展相關的審批程序,加強跨局跨部門統籌協調,改變過往偏重扮演「監管者」、忽略「促進者」角色的處事心態。事實上,香港過往許多填海建屋及新市鎮發展計劃,多條隧道、橋樑、港口及機場相關工程,還有大部分的市區重建項目,都是以不同的公私營合作模式推展。當中絕大部分都相當成功,出現超支或延誤的比例亦相對較低。
第四,隨着兩地加緊融合,過往一些基於偏見和政治民粹考慮的障礙減少出現,政府應能更廣泛地善用內地企業的人才、技術和性價比優勢,來推動香港的基建發展。據報英國HS2高鐵工程進行招標時,擁有豐富興建高鐵經驗和龐大規模經濟的我國鐵路企業,曾提出可以一半的造價成本和三分一的施工時間來完成有關項目,但英國政府出於國家安全等不成理由的理由,還是選擇了日本、法國和英國本土的公司,最終有關工程出現了嚴重的延誤和超支。
最後,政府除了要有效監管各項基建及發展計劃的成本和開支,更重要是嚴格管控好醫療衞生、教育、社會福利等經常性開支,減少濫用、浪費和提高成本效益。因為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開支往往都易加難減,而且要持續不停支付,不像運輸基建及覓地建屋項目般可帶來收益,難以吸引市場投資、融資或在必要時變賣。尤其是醫療及社福開支,即使沒有新的計劃或項目,也會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而持續上升,必須嚴加控制,真正做到應使則使,應使才使,更精準地幫助有實際需要的市民。